中经记者 李昆昆 李正豪 北京报道
2025年7月,众擎机器人正式宣布完成两轮融资,其中Pre-A++轮由小鹏汽车作为基石出资人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投资。A1轮融资由京东领投,宁德时代旗下溥泉资本、银泰集团等产投,以及华控基金、达晨财智旗下国晨基金、黄浦江资本等财投参投。
同时,中东资本、国香资本、弘晖基金、浔商创投、包河创投等老股东也积极参与这两轮的连续增资。众擎机器人Pre-A++与A1轮融资总金额近10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众擎方面关于未来发展布局相关问题,截至发稿,对方尚未回复。
如何商业化
记者了解到,2023年,赵同阳成立众擎机器人。2024年7月,其发布旗下首款双足人形机器人SA01;9月,完成天使轮及天使+轮共计近亿元的融资;10月,推出全尺寸人形机器人SE01;12月,发布人形机器人新品PM01。2025年1月,公司的人形机器人行走视频走红,机器人拟人步态震惊英伟达科学家。2月23日,众擎机器人完成一轮2亿元融资,资金来源为中东地区。2月24日,众擎机器人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7月21日,众擎机器人完成Pre-A++与A1轮融资,京东领投。
公开资料显示,众擎机器人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人工智能双创服务平台;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硬件销售;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计算机软硬件及外围设备制造;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电子专用材料销售;机械设备研发;电子、机械设备维护(不含特种设备);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伺服控制机构销售;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批发;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电子产品销售;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工业设计服务;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等。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本报记者,首先,从工业机器人的角度来看,基于5G的远程操控技术和AI视觉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焊接和极低装配错误率。这些技术进步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其次,服务机器人领域出现了从“工具”到“伙伴”的跨越,包括自然语言理解、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增强。这意味着机器人能够更好地与人类互动,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再次,特种机器人在极端环境下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水下机器人的声呐—视觉融合导航技术和极地机器人的仿生学设计,使它们能够在极端条件下执行任务。
“然而,仍有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突破:首先,虽然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展迅速,但高端市场的供需缺口仍然存在,特别是在重载机器人和高精度装配机器人方面。其次,尽管服务机器人在情感交互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在完全自主决策和复杂环境适应性上仍需提升。再次,对于特种机器人而言,如何降低成本同时提高耐用性和可靠性是一个挑战。”江瀚说。
星航资本管理合伙人袁兵表示:“人形机器人是继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后的下一代颠覆性终端。众擎团队凭借深厚的硬件研发基因、清晰的具身智能技术路线图,以及覆盖科研、工业、家庭场景的产品矩阵,已跻身行业头部阵营。星航看好众擎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场景的快速落地,也持续协同众擎探索上游合作及下游应用机会,期待其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
曾有人问赵同阳,人形机器人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商业化?还有人认为当下机器人企业推出的一系列蹦蹦跳跳的机器人只是在娱乐大众。对此,赵同阳认为:“娱乐大众也挺好,因为刚出现的一些新设备会给人们带去一些情绪价值,只要能够给人带来价值,并且还能把商业规模做大的,我觉得都是很好的事情。”
多家企业获融资
除众擎机器人外,千寻智能、逐际动力两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近日都宣布,各自新近完成一笔由京东领投的融资。
逐际动力方面表示,其持续推进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和销售、具身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及IDS生态平台建设,此次融资将深化逐际动力和京东在零售、物流和服务等领域的协同探索。其还透露,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完成量产准备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公开销售。
今年3月,逐际动力宣布完成了A+轮融资,半年内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A轮系列吸引了阿里巴巴、招商局集团旗下的招商局创投、上汽集团旗下私募股权投资平台尚颀资本、蔚来资本等产业资本,以及明势资本、峰瑞资本等创投机构。
与此同时,千寻智能也于近期宣布新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额近6亿元,由京东领投,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知名机构跟投。沙特阿美风险投资部门旗下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顺为资本、华控基金、华发集团、千乘资本、靖亚资本、弘晖基金等老股东超额追加投资。
2024年成立于杭州的千寻智能,其创始团队由“科学家+产业老兵”组合。创始人兼CEO韩峰涛曾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TO,2015年创建了工业机器人公司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高阳则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助理教授,已发表超过30篇机器人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相关的国际顶刊论文。
此外,本报记者还跟踪报道过,星海图、它石智航也于今年获得过融资。
谈及对机器人行业发展的看法,江瀚认为,首先,从需求端来看,制造业自动化改造催生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刚性需求,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等新兴行业的需求增长迅速。同时,消费升级也推动了家庭服务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的普及。
其次,供给端的发展显示出国产厂商技术突破正在改变全球竞争格局,出口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亚洲市场。不过,中低端市场的产能过剩现象依旧存在,企业间的价格战较为激烈。再次,产业整体向价值创造转变的趋势明显,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创新,以及资本助力实现产业整合。绿色转型也是重要方向之一,碳足迹管理和循环经济模式逐渐成为行业新标准。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